欢迎访问新乡豫达心理工作室!
预约咨询电话:13837341085
心理案例
青少年心理
首页 > 心理案例 > 青少年心理 >

孩子厌学之根本原因(张教授)

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拥有闪亮的人生;每个老师都想让学生出类拔萃,希望自己桃李满天下;每个孩子更希望自己拥有人生的精彩。然而,在追逐精彩人生的过程中,孩子们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:抑郁、焦虑、强迫、网瘾、厌学、环境不适、离家出走、品行障碍等,造成孩子痛苦,家长痛心,老师头疼的局面,根本原因出在哪里呢?

1、教育的片面性

     近百年来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所提倡的是双基教育,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。双基教育单纯的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传授技能,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实践和能力的培养;偏重智力,而忽视了德体美劳;重视知识量,忽视学生素质、自我探究能力的开发;偏重“好生”,忽视大多数学生,特别是差生。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,不尊重人的存在,不能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;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;英才三两人,牺牲一大片。反映了应试教育的极端性和功利性。

2、学校因素

如今我们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为主体,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,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,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,也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、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,更是新型教学关系的学习者、研究者、组织者。一边是轰轰烈烈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,一边是落后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考核体系。

所以,我们的教育之痛不在于教师的负担多大,学生的任务多重,而在于我们的教育的理念和教育行为之间已经没有办法粘合在一起,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呈现出“两张皮”的困境。

3、社会因素

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!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!今天的社会环境,可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。但由于我们的教育还是“两张皮”,与社会发展文化环境不相融合,使得现代教育空泛生硬、苍白无力。不是环境不利于孩子个性发展,而是我们这些做家长的、做老师的不适应今天的教育环境。简言之,我们的教育理念跟我们的孩子的成长环境不相匹配。我们的教育方式、教育思维、教育形式以及教育内容在很多方面是需要改进的,传统观念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。

社会对学校的认同,不是以学生在学校受到多大的启迪、多大的影响和进入社会后有多大的生存、应变能力来衡量,而是以考上重点中学、一本大学的比例多少来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,“一人上重点,全家(校)都光荣!”“考上重点中学、大学的就是好学生,考上清华、北大者被视为天之娇子”,这一现象实在普遍。社会给孩子们的不是相对“自由的空间,真诚的环境”,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理影响,这样一种现象、这样一种环境,岂是把学生当成一个自由个体?这种以压制、强迫的手段来实现个人意图的做法,简直是对人力资源的践踏,是对学生心理的蹂躏,是孩子的不负责任,对国家、社会的不负责任!

4、文化因素

目前,作为基础教育的中、小学校,其师资资源、信息通路(教材)是制约学生资源开发、转化的“瓶颈”因素。师范类院(学)校的招生分数不是明显偏高,导致了教师资源的优势度不够,必然导致普通学校的师资力量的提高难度加大。再加上教师提升的机会少、薪酬偏低等,还有教材使用的垄断现象在有些地方仍然存在,这些都将使“瓶颈”越来越小。

而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,由于学生对信息的识别与把握能力有限,因而对情爱、性爱、伦理、道德、职业、未来等均有借鉴性、幻想性和模糊性。受社会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,孩子们对自己的未来存在疑惑、感到迷茫。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心理现象。

5、家庭因素

     不少家长,常把孩子、学生当成个人欲望的“翻版”或是个人目的的实施和实现对象,把自己曾经的失落、对重点院校的渴望、在同事朋友间的炫耀和攀比等都“寄托“到孩子身上。为了给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学习条件,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,学生难以承受的超量的“爱”,致使不少孩子“消费超前,道德滞后”、“只知受爱,不知爱人”、“依赖性强,能力太弱”,另外,缺乏科学有效的性教育,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孩子顺利成长的绊脚石,造成不少孩子人格上的严重欠缺。

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,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,只注重“填鸭式”、命令式的教育,而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,一味地学死知识,将孩子的自尊心、自信心、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抛之脑后,严重扼杀了孩子的兴趣、爱好、情感、意志等非智力因素,造成孩子失去学习兴趣而不得不厌学。

    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这样说:“一切都给孩子,牺牲一切,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,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。”从古至今,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,而缺乏的是创新和应变能力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而我们的孩子,在第一任老师的培养下,完全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人格。这不是父母的错误,因为他们的父母们从小遭受的就是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!如今,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,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更新,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如今的孩子们身上时,我们的教育情景何尝不是一种恶性循环?……  

6、人际环境因素

我们如今的中小学,最核心的评价体系就是学习成绩。只要学习好,一好百好。每学年的所谓评优评先,不少学校也都是老师包办,只要学习成绩优秀的十拿九稳就能取得“三好学生”“优秀干部”等荣誉,而学习没那么优秀,即使其他方面很突出的学生,在荣誉面前也只能“靠边站”,这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的歧视?

孩子在学校就是上课,放了学就回家写作业,或接着上家长安排的所谓特长班,很少有和小伙伴在一起放风娱乐的时间,造成孩子们成长中参照系的缺失。整日枯燥单调的生活,除了学习还是学习,孩子产生厌学难道不是必然的吗?。

(文章来源于豫达心理工作室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xxyuda.net否则追究责任)
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专家团队 在线预约 联系我们

Copyright By 豫达心理工作室 2015-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

中心地址: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卫生中心2楼

咨询电话:13837341085,13781993389